联盟简介

让青春绽放于两行文字 ——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十周年联教综述

发布时间:2023-08-02 00:41:16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这是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由他们承担复兴诗联的大任,必将更有活力,更富朝气!

    从2008年因为对联,一个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他们成立了当时西北地区首家高校楹联社团,到今年已十个年头。

    在陇原大地,这是一个满怀希望的学生楹联社团。


复兴楹联大任

    2008年11月,金秋的校园因一抹联红格外醒目。甘肃政法学院崇文诗联社经该校党委、行政正式批准成立。社团以“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现代文明”为社训,以“崇文知礼”为宗旨,是西北地区高校第一个以楹联为主题的学生社团。

    因为立足高远,尽管成立时该校已有五十几个学生社团,其中文学类社团就不下十个,但崇文社依然异军突起。从申请注册到成立大会,仅用三天时间,就宣告成立。

立足传统文化,致力楹联这朵文苑奇葩,这样的社团很容易引人注意。成立之初,该校党委行政就十分重视。校党委副书记赵鹏研究员亲自为社团拟定社训“弘扬传统文化,引领现代文明”;时任行政学院党总支书记的张映文亲自“挂帅”,批经费、找场地、策划成立大会。正式注册第三天,崇文社就成功举办成立仪式。

同时,因为是西北地区首个高校楹联社团,崇文社的成立也引起全国联界关注。一名社团负责人在注册当天从全国几个知名楹联网站发去邀请函,出人意料的是,也不过短短三天,从全国各地发来的贺信、贺联就如雪片一般“飞”向政法校园。

    三天时间,除港澳台地区和西藏、青海等个别省市均有贺联发来。而且以个人名义祝贺的联家中,百分之八十都是全国诗词、楹联名家,这其中十五位还应邀担任了社团学术顾问。其中就包括现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楹联报》总编方留聚,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中华对联文化研究院秘书长刘太品,原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对联》杂志北京编辑部总编薛宗汉等联坛名家。

    一个成立之初成员不足20人的学生社团能得到全国联界如此厚爱,这看似意外,也并不意外。因为他们一颗坚持弘扬楹联文化的决心足以感动大家。成立后不久,《对联》杂志,《校园楹联报》等刊物就在醒目位置予以报道。那年秋天,全国联界从西北一隅,涌现出一股青春热潮。


一鸣惊人

    “楹联系国计民生,爰遣志摅怀,把臂常谋伟业;学社谐山风水韵,则崇文探道,挥毫尽谱华章。”这是全国“联坛十杰”安徽魏启鹏教授在崇文社成立之初给社团题赠的贺联,从联语中能看到这位联坛前辈对后学的殷切期盼。

    社团已经成立,之后的活动如何开展,崇文社始终在寻求突破。而且如何使更多的青年人喜欢楹联这门传统文学,是他们首要解决的问题。

    当年12月初,崇文社借助从全国寄来的一百余幅贺联,成功策划了首个活动,“话卅年成就、书两行风采”楹联吟展。活动策划之初,紧密结合当时时政热点,提出以楹联的方式歌颂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辉煌成就,并以此为题,在联墨展览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出句征对,其中不少对句则紧密结合党的十七大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重大主题。征联一经推出就受到师生喜爱,并再度受到学校党政重视,还在该校社团史上创造了一个记录:由校党委正式发文,号召各部门、各二级学院支持参与,并且校党委副书记亲自担任活动组委会主任,党委组织、宣传部长和科研处长协调活动。一所大学如此高规格的支持学生举办的楹联展览,即便在其他高校也不常见。

    有了学校党政的大力支撑,崇文社首次活动就“一鸣惊人”,不仅面向全校师生征来数百副对句,而且周边五所高校的学生也参与进来。是否可以借此机会,联络更多高校一起弘扬楹联文化?当时他们萌生了这样的想法,没想到不过半年,想法就变成现实,而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突破兰州,走向全国。

全国高校楹联联盟

    如何与更多高校建立联系,他们想到了网络,这个青年人最接受也最方便活动的载体。

通过此前在网络建立的一些关系,他们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于2009年初尝试着注册网站,成立了“全国大学生楹联诗词联盟”,联盟立足已经成立楹联社团的高校,但因为经验不足,首次尝试失败了。“联盟”成立八个月后,暂时关闭。但是这群青年人追逐梦想的脚步没有停止,而且经过这次磨练,他们积累更多,信心也越挫越勇。

    2010年夏,辽宁朝阳尚志乡,一个充满传奇故事的英雄故里。第四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如期举行。活动期间,一项特别的活动引起各方嘉宾关注,“中国青年诗词楹联网”宣告成立。这是经过近两年的磨砺,这群青年人在总结经验后又一次大胆尝试。这个网站很快得到各界支持,中国楹联学会创始人、中国楹联学会名誉会长常江教授亲笔为网站题写站名,原《对联》杂志北京编辑部总编辑薛宗汉先生亲自担任站长。很快,网站就在全国众多楹联网站占有一席。从最初包括崇文社在内的四所高校,至今参与网站日常事务的高校楹联社团已多达二十余个,他们的这一步尝试,为全国有志于楹联的青年找到一个归宿。

    为使网站活动常态化,2011年8月,在湖北汉川举行的第五届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上,由与会的15所学校爱好楹联的青年发起,“全国网络校园楹联联盟”再度成立,该联盟依托现有的中国青年诗词楹联网,通过在校学生自我选举、自我联系、自我管理,形成覆盖全国20个省份,包括石河子大学、兰州大学、湖北文理学院、东北大学等27所高校学生在内的对联交流平台。

    目前该联盟已联系全国在校学生几千人,先后培养和指导全国在校学生参与楹联活动200余次。其中,有百余人在全国各类楹联比赛中获得过等级奖,有百十余人在《对联》《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中国楹联》《校园楹联报》等刊物多次发表作品,其中多人还获过“中国对联创作奖”。

而他们的目标,是今后将从在校学生中吸收更多会员,与各个学校优秀楹联社团展开交流合作,形成一批标志性的学习成果,逐步搭建起中国校园楹联“第一平台”。日前,已经中国楹联学会正式批准,在中青诗联网和中青校园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中国楹联学会青年楹联研究会。

社团活动常态化

    一方面注重对外活动,另一方面,崇文社也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不仅培养了一批业务骨干,而且使社团活动日趋常态化,形成了一批有质量、有影响、有意义的品牌活动。

    社团多次获得中青诗联网校园联盟学年最佳社团、最佳组织奖、甘肃政法学院优秀学生社团、五星级学生社团等奖项和荣誉称号;社团成员先后二十多人成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三十多人成为甘肃省楹联学会会员;有多人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先后六人受邀参加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首届社长王家安担任中国楹联学会网络委员会副秘书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位,历任社长及业务骨干刘明、陈晓强、赵骏、吴生春、折正伟、柴旭龙、郭宝银、王文洋、高浩、秦雨欣、王丽娟等人在甘肃省楹联学会担任副秘书长、青年委员会委员、诗词楹联网站版主等职务;有一人获得中国楹联学会第二届“联坛十秀”荣誉,两人多次获得中国对联创作奖,两人获首届甘肃对联创作奖,多人多次获得全国征联比赛、校园类诗词对联大赛等级奖,十人获得甘肃省弘扬楹联文化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同时,崇文社在校内外活动异常活跃。坚持参与该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阵地——《思想与文化》编辑出版。

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从2008年社团成立至今,我们翻开这期间出版的《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对联》、《校园楹联报》、《佳联三百副》、《中国对联作品集》、《甘肃对联集成》、《甘肃楹联》、《陇联三十年》等杂志、报刊、书籍以及其他各类楹联类论文集等都能找到甘肃政法学院的学生作品和社团活动报道。

结合本省实际,2009年,崇文社举办“墨染哀思,文祭亡灵”5.12地震一周年纪念诗联会,以楹联的方式对灾区表达哀思,引起当地政府高度赞许;之后,以这次活动为契机,“崇文晒诗”成了政法学院一道校园风景。每年由崇文社牵头举办的大型“晒诗会”、“晒联会”成了该校学生的期待节目,而随着影响日益扩大,包括周边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交通大学、兰州城市学院等也都参与进来。

    为积极的宣传楹联文化知识,让楹联文化全面的走进大学校园,崇文社积极组织和承办各类楹联主题活动和讲座,2015年9月20日,崇文诗联社承办了甘肃楹联学会、甘肃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纪念梁章钜诞辰240周年理论研讨会,邀请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楹联学会和学校相关领导出席;从2014年起,崇文社先后邀请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胡志毅、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家安、副秘书长徐维强等楹联专家举办大型楹联文化知识讲座。

    在积极举办校内活动的同时,崇文社也积极的走出校园进行交流和学习,先后参加了全国青少年对联夏令营、“一带一路,古道茶香”全国名家茶文化楹联书法展、全国青年诗联家论坛、纪念“陇上联圣”刘尔炘暨刘尔炘纪念馆开馆仪式、西部诗歌峰会、甘肃省大学生文学联盟理事会议、一带一路中国楹联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一带一路国学文化翠峰山高峰论坛、甘肃省楹联学会成立三十周年等大型诗词楹联类活动。

    我们看到,成立十年来,他们围绕楹联开展的活动几乎没有间断:自2010年以来连续8年开展校园送春联活动,为即将寒假返乡的同学送去亲手创作的春联;为提高创作水平,连续七年主动邀请国内一流高校楹联社团进行“校园对联擂台赛”;“春诵夏弦”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征集优秀作品通过朗诵和话剧形式进行传播诗联知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立足地方特色,每年不定期组织会员外出采风,让他们在名山大川间实地创作,开阔视野……

    我们欣喜地看到,成立十年,这方热土,联旗辉映。

    是文哉,源远流长,岂可千秋失气度;斯社也,联湍诗涌,不拘一见纳贤才。一群青春洋溢的学子,因为爱好楹联相聚一处;又通过学生社团,立足高校,面向陇原,最终将传统文化的风采传遍神州九域。他们践行着“崇文知礼”的诺言,他们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后备军,也是引领现代文明的新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