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动态

张小华副会长在中国楹联馆高峰论坛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23-08-02 00:35:15

大家好,非常感谢梅书记的邀请,让我有幸见证这一有意义的时刻。中国楹联馆在陶瓷大学开馆,是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结合,这种结合有偶然性,有必然。偶然性,是梅书记来到陶大。必然性至少有三点。第一,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共性;第二,景德镇和陶大这片土壤里浓厚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创新氛围;第三,我们这个蓬勃的时代我们普通民众对中华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限于时间原因,我只说第一点,陶瓷文化与楹联文化的共性。此二者的共性,我认为至少有三点:

1、庙堂之高的气派。从古至今庙堂之高必有瓷器,从使用的器物到饰物都有。当然,这一点,瓷器的历史早于楹联。但楹联自诞生之后,庙堂之中各种重大节日、场合,处处在在,它都是营造氛围不可或缺的元素。传为谶联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来自五代时期的上层社会。戴冠《濯缨亭笔记》:“(元世祖)遂命为殿上春联,子昂题曰:“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又命书应门春联,曰:“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庙堂之高的审美取向偏于堂皇、宏大、典矞、雍容、伟丽等。

2、江湖之远的鲜活。我们的先民使用陶器,到今天,普通百姓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瓷器,可以说,瓷器氤氲着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这种烟火气也是景德镇的窑火千年不熄和制瓷工业世代传承的重要原因。至于楹联,大家都知道,是老百姓生活里一种极为简单的仪式符号。陶瓷、楹联与老百姓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得它们永葆生命力。应了一句话,人民的,才是鲜活的。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民众的生活是陶瓷与楹联的源头活水。这一类的审美取向偏于平实、朴素,它的创作方向是生活化、教育性、人间气息。

3、鲜明的民族标识。西方的许多谚语里,说到中国的人和事,喜欢用瓷器这一词代指。我们国人自己一看到青花瓷图案,也会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民族风。楹联的两两对称,是汉语民族的特有产物。此二者鲜明的民族标识决定了我们在审度其审美取向和创作方向时,一定要朝着民族文化的核心方向走去。

简而言之,就陶瓷和楹联服务的对象来说,都是上至朝堂,下及平民;从生存空间来说,这二者近在禹甸,远达海邦。它们都属于民俗文化,都属于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信他们的结合会让彼此更加绚烂。

今天在火炬传递现场,想到一副联。

鄱滨远影,陶院新声,千年瓷韵一窑火;

丹桂清芬,青花釉彩,九月湘湖满径诗。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