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淡雅清幽处士风 ──苏州园林对联欣赏

发布时间:2023-11-01 13:15:04

淡雅清幽处士风──苏州园林对联欣赏

□ 朱亮辉


苏州素有“园林之城”的美誉。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苏州园林》中有高度的概括:“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我先后两次去苏州,在欣赏园林艺术的同时,也抄录了一些对联,有时翻出来读读,觉得很有欣赏价值。


具有江南水乡风味的拙政园,给我印象最深的对联是:

清斯濯缨,浊斯濯足;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这是一副集句联。上联出自屈原《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表达的是一种避世隐身,自求安乐的思想。下联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曰:‘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以水性活泼流畅来形容反应敏捷思想活跃,以山的稳重来形容安于义理仁慈宽厚。这是对智仁的深刻体会。

另一副对联:

花如解笑还多事;

石不能言最可人。

将景和理结合在一起,也是对人情世态的一种彻悟。拙政园最初传为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住宅,明嘉靖正德四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辞归,在此建园,园名取“拙者之为政”之意。该联可以看作是园主性格和修养的写真。


“雪香云蔚”亭有联云:

蝉噪林愈静;

鸟鸣山更幽。

对联集南朝王籍《入若耶溪》名句而成,通过蝉噪与鸟鸣的描写,以动写静,将环境衬托得幽深寂静,既写出了拙政园的概貌,也流露了主人的淡泊心境。

四壁荷花三面柳;

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里荷花溢彩,柳色滴翠,秋潭泛碧,山墙围园,对联将拙政园疏朗明丽,亭榭典雅,花木繁茂,水廊逶迤的景色尽括其中。


小巧玲珑,堪称园林精华的网师园濯缨水阁有一副联:

曾三颜四;

禹寸陶分。

这副对联的内涵非常丰富,联中嵌有四个人名,有四个典故。一是曾参“吾日三省吾身”的典故;二是颜渊恪守“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典故;两典均出自《论语》,构成上联,提醒人们要加强身心修养,遵守法制规范和道德准则。三是大禹珍惜时光的典故,四是陶侃以大禹自勉的典故。《晋书·陶侃》载,陶侃常对人说:“大禹圣者,乃惜寸阴;至于众人,当惜分阴。”两典构成下联,用以勉励人们珍惜时光,发奋努力。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遥山皆有情。

这是小山幽旷、清水回环的沧浪亭对联。苏舜钦力主新政,得罪了保守派权贵,被贬谪而南下,寻求清净闲逸的生活,归隐苏州,花四万钱买五代吴军节度使孙承佑旧馆改建成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对联是集句而成。苏舜钦的好友欧阳修《沧浪亭》诗云:“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苏舜钦《过苏州》诗云:“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清嘉庆年间江苏巡抚、楹联大师梁章钜根据两诗集成一联,但梁章钜改“远山”为“遥山”。上联写天象。“清风”“明月”是难以捉摸的东西,且无价可贾,唯因这美丽的沧浪亭才倾之不尽,施之不竭,目遇之而成色,耳得之而为声,是何等的惬意。下联写地况。“近水”“遥山”是目可接手可触的具体景物,领略这原本无价的明月清风,欣赏这在明月清风下的水光山色,没有官场的倾轧斗争,不用担心讥谗陷害,躲进小园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写尽了古代文人寄情山水,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思。


怡园有明代董其昌的对联:

静坐参众妙;

清淡适我情。

静坐之中可超然物外,会获得许多精妙的道理;保持清淡的心理,会使自己心情舒畅;也是隐者之言,达者之见,富含哲理。


怡园听琴室(仙琴馆)对联云:

素壁有琴藏太古;

虚窗留月坐清宵。

怡园为清代顾文彬所建,顾文彬曾藏有东坡古琴,并悬于室内。北窗外有两个石峰,像两个老人侧耳听琴的模样。一张古琴蕴涵着丰富人文积淀。两座石峰则可让你尽情想象,融入主人清淡悠远的意蕴,体现了主人高雅的情致。


耦园是清代沈秉成辞官后与夫人严永华的寓所。“耦”本指两人执耜并耕之意,“耦”亦同“偶”,园名即有夫妻偕隐之意。沈、严都有文才,夫妻唱和,恩爱和睦。对联“耦园住佳耦;城西筑诗城”就是他们辞官后幸福生活的写照。另有两联云:

东园载酒西园醉;

南陌寻花北陌归。

又: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耦园有东西之分,东为“涉园”,西为书斋。他们在园中载酒寻花,听涛看雨,任意逍遥,信步往返,无拘无束,陶醉其中。前联嵌入东西南北,后联或“卧石”,或“开门”,摆脱官场羁约的轻松和闲适露于言表。刘墉在园中题有一联

闲中觅伴书为上;

身外无求睡最安。

更是把园主诗书生活的雅兴和淡泊名利的境界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苏州园林是中国哲学思想、美学取向、人文历史和江南地方传统风俗的象征和缩影。园主多是历经仕途坎坷又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雅士,他们在隐居后,没有了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只有独善其身的淡泊和闲适。其中的对联文辞优雅,声韵抑扬,哲思睿智,意境空灵,是传统文化深邃的积淀,也是这些思想和性情的体现。在苏州园林中,我们看到了对联在山水风景、名胜古迹、园林建筑中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