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社(诗社)

青社社课丨九月社课点评

发布时间:2023-11-03 15:25:11
踏莎行 消失的故事

长路忘情,风花闲坠。前尘欲说浑无味。晓来且莫倚栏杆,蔷薇多少新花蕾。

春色方深,伊人曾醉。曾疏曾密心如沸。几回相忆隔浮云,人间散落琉璃碎。


张浩帆评:应该是在写少年情事,略觉“伊人曾醉”有点口水话,题目虽名消失的故事,其实更多的是追思之语,个人感觉加一点当时明月下之类的场景描写会更好。“曾疏曾密心如沸”一句略怪,感觉是想写一种心理状态,但是没有起到预期效果。“人间散落琉璃碎”句子很好。
付:本篇抒情遣词尚可,不过还需多加斟酌。黄庭坚有“百啭无人能解,因风吹过蔷薇”之句,表春末夏初,此处虽说蔷薇,又言春色方深,似乎较为不搭。此外“伊人曾醉”似乎需要再凝练一下,“琉璃碎”的表述似乎偏向于现在的古风圈,感觉风格有些不搭。
评委1:三个曾字后面用字不太考究,没写出效果反而减分。
评委2:上阕思绪渐浮,欲言又止,尾句景语怀思,转忆往昔,共赏春色,然今景更甚,旧人却不在旁。下阕承共赏春色,忆故人,分分离离、疏疏密密的情思,如今看来如隔浮云,但念及心底始留有处“琉璃碎”般美好。喜欢上下两处的结句,上阕尾句景语触情,下阕尾句情语具象。




消失的岛
风月曾经二百年,浮云似梦已归天。
沧溟犹击浪千尺,黄日西沉树两边。
却望八方皆浊色,未闻万夜释青烟。
死生绝迹无寻处,宇内春秋乃自然。


张浩帆评:整首和题目结合一起看下来有点不知所云,“黄日西沉树两边”这个场景有点不好想象。中二联虚词太多了,“犹击、却望、皆、未闻”,读下来显得很轻浮,依我个人经验,一般虚词用得太多是功底欠缺无物可写之故,尚需多读多积累。结句言死生,整首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好用壮词,二百、千尺、八荒、万夜、绝迹、春秋,并非多用壮词才能写出好诗,写诗最重要的还是先明白自己想说什么,再去考虑更么才能最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付:开篇大手笔足见气势,“浮云似梦”有些流滑。颔联下句气势稍弱,不能应对上句。尾联说理,暗扣题目,皆归自然,作者有巧思,但谋篇能力还需提升。
评委1:颔联对仗有巧思。颈联对句不解其意。结句意佳。




临江仙 消失的故人

漫倚栏杆秋雁远,片云迟日西山。沉沉暮色织如烟。江天怅望,三两泛归船。

别后岁华轻易冷,霜花乱点微澜。晚蝉声歇小风喧。有人心下,等着月儿圆。


张浩帆评:“片云迟日西山”状景不错,漫倚栏杆之类的可以用,但我以为还是少用,其问题不在于作者是否倚了,而是此类词句开头使得整首的格调起点就会很低;“沉沉暮色织如烟”其实是有点白话的,xx+名词这种更容易在作文之类的现代文章中见到,类似的叠词使用当参考“暮霭沉沉”之类的,当然不是说完全不可用,总之还需多加斟酌;“霜花乱点微澜”有点不知所云,“等着月儿圆”一句活泼可爱,多多发扬此类写作风格。
付:本篇又写景转为抒情,写景之处由近及远,层次分明。抒情之句,自然天真,“有人心下,等着月儿圆”语虽平淡,情谊却真,难得可贵。
评委1:意象和语言风格上有点头重脚轻。

评委2:上阕倚栏远望,一幅秋深日暮归客图;下阕写别后心情,尾句寄情于月。喜上阕含蓄阔远之意,下阕表达不够流畅。



清平乐 消失的菜宝
平堤晚渡。烟色生遥浦。别后青枫飞到处。认得绿苹鸳鹭。
去年春草斜阳。今年春恨犹长。折过芦花不记,纷纷淡月秋江。
(注:与琛、燕、花、熊老师同游,遥忆菜宝)

付:精彩捏,全篇一气呵成。全篇别开生面,缓缓交代题目。下片往今时间对比,又用芦花、淡月收束,颇彩。
评委1:实而不满,很有想象余地。
评委2:“去年春草斜阳。今年春恨犹长。”妙哉!景物依旧,昔日友人同游,满目温馨,而今旧友不在,满眼恁恨,心境不同景语不同。



好事近 消失的对象
烟冷碧梧枝,风起一庭萧索。绕得几番月白,把归期频数。
倚窗人静背街灯,和梦两斑驳。辗转休关蛩切,有行云相托。

付:烟冷、风起、月白,开篇烘托氛围,营造出萧瑟之境暗扣题目。下阙写自己梦之斑驳,行云相托足见心意,内容真挚。
评委1:结句,行云到底是忧愁的来源还排遣忧愁的途径呢?和前一句总觉得连不上。看完有点迷惑,因为数归期像是远游,这个消失的对象是指object还是指lover?如果是恋人远行,说他消失好像有点勉强。
评委2:上阕细致入微的细描,别有味道,“绕得几番月白”是以数月圆夜记时日么?既新奇又多份哀忧。下阕转句“倚窗人静背街灯,和梦两斑驳。”也很有意思,灯影斑驳、残梦斑驳。



消失的脸
忽见神光耀世间。翻疑基督未曾还。
辞严纵屈三分理,眼浅难窥一寸斑。
幸赖有君常指点,始能无路辨忠奸。
平生漫许全仁义,轻犯天颜若等闲。

张浩帆评:最大的问题是,自己想写什么或者想表达什么。整首读完,再回看题目消失的脸,emmm感觉完全读不懂。
付:全篇颇具意气,基督二字如诗亦觉新鲜,颔联有乐天“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之韵,颈联尾联一气呵成,足见作者侠肝义胆。
评委1:语言很白,意思也很浅。
评委2:不太懂是哪位神人,看着气魄应该是个辨忠奸、全仁义的大贤。以诗写人物难,要写出人物特色更难。



踏莎行 消失的勇气
野雀栖寒,断鸿归晚。箫声吹彻离人岸。残云有意伴枯枝,多情苦被秋风散。
知己难逢,浮生空叹,雾深惊觉身如幻。不堪长醉自飘零,却怜无路春山远。

付:全篇有真情实感,“残云有意伴枯枝,多情苦被秋风散”足见巧思,上篇精彩,不过下片气势稍弱,“浮生”一词略显虚浮。总体而言瑕不掩瑜。
评委1:抒情有点浮于表面且赘余。
评委2:下次有意就大胆些,“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枝。”上下结句很可以,“多情苦被秋风散”、“却怜无路春山远”。有那味道。



消失的羽翮
云山海外闻仙羽,幽禁樊笼不复鸣。
一日笼开无个管,风吹锁响困余生。

付:此篇有祢衡《鹦鹉赋》“顾六翮之残毁,虽奋迅其焉如”之感怀,可见作者心思细腻,“一日笼开无个管”有宋朝白话风范,在如今用词虚浮的环境下难得可贵。



最高楼 代游生题消失的她
凉飔起,花碎一庭秋,人在最高楼。半江流景车桥静,长汀斜照羽翎收。著思量,随乱苇,逐明鸥。
记忆里、拾来风与月,记忆里、吹成风与雪。听旧雨,费新愁。相逢又是何其夜,相思又幻几层沤。待归来,横铁笛,解情囚。

付:全篇结构俨然,由景生情,“半江流景车桥静”动静对比,颇具张力。“随乱苇,逐明鸥”亦有思绪繁杂之感,为下片做了铺垫。风与月、风与雪、听旧雨,足见作者功力之深,构思之巧,欧阳“此恨不关风与月”大抵亦是此情。
评委1:下片不太熨帖。
评委2:文笔灵动舒服,读来通畅。用词用句恰好,“著思量,随乱苇,逐明鸥。”将思绪散落在被秋风吹荡的芦苇浪上、鸥鸟频飞掠过的秋波间,还衔接着落日余晖、江秋车流,有电影镜头质感。下阕“记忆里、拾来风与月,记忆里、吹成风与雪。”这句用词也很妙,“拾来风月,吹成风雪”,记忆里是流动的,美好已成往事。



潇湘神 消失的太阳
何日晴。何日晴。浣纱流水总烟青。
八月太阳能照否,群山环抱洗秋城。

付:开篇采取民谣的形式,接着描写环境,“烟青”喻淫雨不绝。不过“八月太阳”稍显凑泊。小令难为,需练字、需巧思,不似长调有辗转腾挪之趣,亦可多加练习。
评委1:第三句不解其意。
评委2:开篇连用两句“何日晴”点题,大体没问题,“八月太阳能照否”太直,其余还是挺好的。



消失的梦
人世不逢应有梦,梦如不遂且随天。
寒蝉入夜偏宜听,孤月无灯实可怜。
寂寞芦花空素鬓,疏狂竹筱最清颜。
万千执念干休罢,妄费呻吟三两篇。

付:浮生似梦,人世如斯,生活已然不易,在梦中挣扎颇为苦痛。梦醒时分能够与之相伴的唯有寒蝉孤月,一片萧索。与芦花为朋,与竹筱为友,只是念想不息,最为费神。
评委1:颔联对句抒情过于直,结句有点油滑。
评委2:“寂寞芦花空素鬓,疏狂竹筱最清颜”二句不错。



消失的钱(?)
阊门有朱户,挥金如粪土。
东楼置绮罗,西市宴歌舞。
但见美人欢,那知耕者苦。
文章题不休,冠盖近相抚。
赫赫比朝阳,煌煌通四宇。
封侯直可嗟,竖子安能语。
忽起海门风,骤惊桃叶渚。
几回团作云,一夕散成雨。
只合共尘泥,莫堪寻旧侣。
潜蛟适彼渊,飞鸟还其所。
日气转清清,冰心长自许。

张浩帆评:写的是眼看他楼塌了的既视感,喜闻乐见。
付:贫富对比最为惊心,怀才不遇亦叫人遗憾,所幸冰心不改,亦具气节。古风最需气节,气势挺拔,生机盎然,本篇亦为佳作。
评委2:这个题目挺有意思的,以故事入诗醒世,从前有一家人很有钱,购置了很多东西,过着美人在怀、众人皆捧的生活,怎知一日宦海浮沉,一番劫难之后,幡然醒悟。



消失的勇气

我别鉴湖去,情同歧路分。

心随霞色老,愁与雀声闻。

相遇从新月,独归唯夏云。

何堪花叶落,窗外已纷纷。


张浩帆评:起句开门见山,以鉴湖一别为引带出后面的感叹,“情同歧路分”细思实为沉痛之语,结句“何堪花叶落,窗外已纷纷。”同几年前那个“望着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满了南山”有着同样的意境。
付:全篇感情真挚,情意动人。“情同歧路分”用典贴切,读来颇痛心。霞色虽美却易逝,雀声叽喳却是道出了心声。结句“何堪花叶落,窗外已纷纷”最为精彩,融情于景。本篇用语虽然平淡,却有情韵,天然可贵,最为不易。以平凡之词写非凡之情,有“运水搬柴,无非妙道”之妙,足见作者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