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青年楹联诗词学社官方网站!
理论研习

王家安:习近平的楹联情怀(下)

发布时间:2024-04-03 16:34:19


习近平的楹联情怀(下)





联系中国情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杭州西湖中山公园“西湖天下景”亭上的这副楹联,一度被评为杭州万千联语中,最能体现西湖特质的两行联语。
此联由近代有“陇右才子”之称的黄文中撰书于1943年,后因年久失修而毁坏,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有关方面恢复此联,但在落款时却“遗漏”了作者姓名。自1984年开始,黄文中的女儿黄国梅便几赴余杭、数度去函,并寄去原版照片等大量历史资料,请求恢复楹联原迹及作者署名,可一直没有回音,有时还会遇到冷嘲热讽,说她是“小题大做”。
2004年4月她将有关资料寄给浙江相关部门,“在信中,请求政府帮助我们恢复匾、联的历史面貌。当时,我们也是试一试的态度,没想到百忙之中的习书记关注了我这封信件。”在习近平关心下,2004年6月,时隔半个世纪,由黄文中亲笔题写的“西湖天下景”匾额及楹联又得以恢复历史原貌。
2016年9月3日,在杭州出席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时,习近平在主旨演讲中说起杭州“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山明水秀,晴好雨奇”的点睛之笔,从苏东坡的诗意中走来,也从黄文中的联语中托出。在浙江工作时习近平曾说:“西湖的周围,处处有历史,步步有文化。对这些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他不止一次对身边干部说:“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习近平为黄文中楹联正名的那两年,杭州成为第一个承办全国“文化遗产日”主场活动的城市;越剧诞辰百年,习近平主导举办“中国越剧艺术节”;绍兴大禹陵祭典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印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正式出版;他在省文物局简报上的一段批示,拉开良渚文化申遗序幕;他为茶博会撰写《世界茶乡看浙江》的文章;他让绍兴的党政领导最好都能背诵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陆游的《钗头凤》,以更好地树立地方“文化自信”……那几年,浙江文化建设大步跨越,浙江省委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将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列入战略规划。耄耋之年的黄国梅曾感慨地说:“我们这件被人说成‘小题大做’的事拖延了二十多年,能在习书记主政浙江时办成,绝不是偶然。
黄文中曾有一联:


清赏须教尘念涤;

山水争留文字缘。


《人民日报》有篇文章说:“以文培元,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
众所周知,楹联是传统格律文学,有着独特的格律要求和艺术形式。千百年来,楹联风俗作为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植于寻常巷陌,婚丧寿喜、题赠酬唱,表达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和人情感。习近平十分尊重这一习俗,春节期间,在甘肃、陕西等地考察时,在带给乡亲们的年货中,除了米面油等物质食粮外,他不忘交代准备几副传统春联。
2015年农历乙未春节前夕,来到久违的延安梁家河“探亲”,他给乡亲们送上自己出钱置办的年货,包括饺子粉、大米、食用油、肉制品,还有春联、年画。送给每户的春联,不仅传统手书,每副还配有一张小红纸片,纸片上用工整简化字印着“上联”“下联”和“横批”,例如送给村民刘金莲家的一副就印着上联“太平有象人同乐”,下联“天地无私物自春”,横批“五福临门”。刘金莲感慨地说,“上联、下联这该能认得了么”“你看给咱弄得细心不!”在如今多数人已经难识平仄、难分上下联的情况下,这一细节,既考虑到群众识读、张贴的便利,更是对传统习俗的尊重。
习近平尊重历史文化,还有个坚持多年的良好习惯,就是查阅史志。他每到一个地方工作,总会查阅当地的史志。在宁德时与他共事过的陈增光回忆道,习近平“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调阅当地的县志。他说不看县志就不了解这个县的过去和现在,就难以深入认识县情,光靠我们这样跑了解不够”。在福建工作时的同事赵汝棋说,“他工作之余,主要就是看书”。
2017年9月3日,在厦门举行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九次会晤,习近平在开幕式讲话中指出,“厦门自古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也是开放合作的门户,正所谓‘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当时台下不少人都惊讶,讲话引用的“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是当地人都很少知道的一副古联。
这副联最早出现在清末,1912年一位美国人在大洋彼岸出版《厦门概况》一书时,用一座中式牌坊的图案做了封面,牌坊上印着两副楹联,一副是“福地钦名胜;建邦仰阜康”,另一副是“厦庇五洲客;门收万顷涛”,句首暗藏“福建厦门”四字。习近平引用时将原句“收”字改为“纳”字,结合当时语境,更能彰显海纳百川的气魄。
距厦门不远的福州三坊七巷,是林则徐、梁章钜等楹联巨擘生活过的地方。1990年代,这些老房子身上都曾出现过一个脸盆大的“拆”字。是习近平到任福州后不久,亲自主持了林则徐故居等修复保护工程。1995年6月,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出席林则徐铜像揭幕仪式时动情地说:“今天我们故乡人民竖立起林则徐铜像,就是为了激励自己,教育后人,让在林则徐身上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永远发扬光大。”他多次谈到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联,并把它誉为林则徐的“报国情怀”。他还多次到三坊七巷,指示有关部门“不仅不能让它们受到破坏,而且还要让它更加增辉添彩,传给后代。”在他领导下,福州出台全国首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作出示范。福州古厝依然能“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对待古建筑、老宅子、老街区要有珍爱之心、尊崇之心。”2021年3月,习近平再次来到三坊七巷,说下这掷地有声的话语。他对文化的衷情,对历史的尊崇,写在《正定古今》《福州古厝》的字里行间,凝结在正定的古树、西湖的匾联、三坊七巷的书声和一个个令人暖心的故事之中。
三十多年前他就曾说过,“一个热爱中华大地的人,他一定会爱她的每一条溪流,每一寸土地,每一页光辉的历史。”






联颂中国梦


飞雪迎春到;

心潮逐浪高。


2019年的春节即将到来,位于北京东城区的草厂四条胡同格外热闹。青砖灰瓦、木槛朱门的四合院里,挂满了大红灯笼、春联福字。72岁的老住户侯雅明正在院子里给街坊们写春联。“我来看看你们,给大家拜年了!”习近平走入院内,拱手向大家问候。侯雅明将自己刚写的春联介绍给习近平,“青云翔凤;好景兴隆”,嵌入了附近四条街巷的名字,更寓意百姓吉祥、国家兴旺。说着,挥毫而就,赢得大家一片喝彩。习近平兴致勃勃,拿起一幅红底金色大“福”字,亲自贴在院内大门上。他深情地说:“中国共产党的追求就是让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让我们共同努力!
”翌日的《人民日报》用了《家和万事兴——习近平走进胡同问民生》这个题目进行报道。家国兴盛、百姓兴旺、万事和美,从来是最大的民生。每逢春节,习近平几乎都在基层访寒问暖,体察民生。而春联,这一国人关于年俗的共同记忆,也见证了许多难忘的瞬间:

 

2013年,在甘肃定西元古堆村,他为每户村民送去包含四副春联的年货,嘱托困难群众“咱们一块儿努力,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2014年,在同党外人士欢度新春时,他送出一副“骏马追风扬气魄;寒梅傲雪见精神”的春联,鼓舞各族各界干部群众戮力同心,奋发有为。

2015年,在云南洱海村居,村民李德昌用一副自撰的“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的春联,欣然为路人讲述习近平新春到他家“拉家常”的故事。

2016年,在江西井冈山神山村,他点赞老区贫困户用一副“井冈春早”的春联,表达出对脱贫和小康的渴盼。

2017年,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他用“金鸡一唱千门晓”的春联句,祝福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2018年,在四川成都战旗村,接过村民送来的“福”字,习近平祝乡亲们安逸舒适、新春快乐、阖家幸福。

2019年,在赣南山区潭头村,站在“阳光照大地,山青水秀;春色满人间,鸟语花香”的春联前,村民孙观发领着一大家子,高兴地把习近平请到家中。

2020年,在云南佤寨,刚贴上大红福字和春联的李发顺,邀请习近平一起制作佤族新年传统食物大米粑粑。

2021年,在空军某部,得知部队准备了微视频到前线、送春联等多种形式的趣味活动,习主席称赞活动“有兵味、有特色”。

2022年,在山西冯南垣村,习近平冒雪看望灾后安置群众,门口的春联“物阜民康,欣逢良辰美景;风和日丽,喜看如画江山”,彰显出乡亲们再造幸福新家园的信心。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从甘肃、陕西,到四川、山西,从军营到哨所,从胡同到佤寨,一副副春联见证时代发展,表露人民心声,习近平一次次欣赏人民书春,点赞劳动之美、家庭幸福、山川秀丽,又一次次拿起红彤彤的福字、春联为祖国和人民拜年。他从人民手中接“福”,更把它贴在了千家万户。春联的鲜红底色,写着强国梦,映着人民心。


云卷千峰集;

风驰万壑开。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习近平的关心部署下,《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颁布,第一次以中央文件推动赓续中华文脉、传承文化基因。
在浩瀚的百年风云中擘画民族复兴之伟业,在厚重的文化根基中挖掘时代精神之养料。植根中华文明厚土,新时期的楹联文化也更加异彩纷呈。
“把楹联写在党旗上”系列活动,让传统楹联文化进入宣传思想战线的主战场;“全球共写新春联”活动,收到三十多个国家华人书写的近万副春联;关于“最美人物”“时代英模”“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主题楹联创作如火如荼开展;三位航天员在万里太空写下中国春联,进行“天地互动”;纪录片《楹联里的中国》等文艺作品讲述中华楹联的赓续传承;直播对对子、短视频晒春联、人机楹联对决、移动客户端个性化对联定制等,越来越多形式新颖的“国潮楹联”受到青年人钟爱。
把握时代大势,体现时代精神,书写时代芳华,让楹联文化产生出“活化”的价值,两行文字虽历经千载,仍然焕发出勃勃生机。
“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五千年中华文明,为中国特色打亮底色;一千年楹联文化,为中国精神传递风神。步入新时代,在“中国号”这艘巨轮上,更好地用楹联“读懂今天的中国”,两行文字必当大有可为,也必能挥洒出一副副切题达意的锦句华章!






作者简介





王家安,甘肃天水人,系中国楹联学会对联文化院副院长,甘肃省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青年学社社长。